TOPick診症室丨中風1分鐘死200萬腦細胞 醫生拆解中風成因及先兆

醫生診症室

發布時間: 2023/10/29 00:00

最後更新: 2023/10/30 18:28

分享:

分享:

吳炳榮醫生拆解腦中風的成因、症狀及預防方法。

中風是本港第四號殺手,每年平均約有3000多人死於中風。10月29日是世界中風關注日,TOPick請來養和醫院腦神經科名譽顧問醫生吳炳榮,拆解腦中風的成因、症狀及預防方法。

最新影片:

中風成因

吳醫生指出,腦中風可分為「缺血性中風」及「出血性中風」,約八成患者屬缺血性中風,因腦血管栓塞引致;而出血性中風俗稱「爆血管」,則由腦血管爆裂出血所導致。

中風的高危因素眾多,大多由於血管硬化、三高(高血壓、高血糖、高血脂)等引起。經常捱夜、缺乏睡眠,亦會增加心血管疾病、三高的風險,間接提高中風的機率。

他分享案例指,一名50多歲患者本身有高血壓、糖尿病問題,服藥一段時間後,覺得身體沒有大礙,便開始鬆懈,導致血壓及血糖控制不理想,結果突然中風,出現手腳無法活動、口齒不清的症狀,其後更失去獨立行走能力。

所幸,經過適當治療,以及加強對血壓、血糖的控制,患者由無法行動,恢復到可靠拐杖攙扶活動,勉強可以自我照顧。吳醫生表示,這屬於較幸運的例子,但有不少患者中風便失去自我照顧能力,需要依賴他人協助。

頸動脈撕裂可致中風

近年中風有年輕化的趨勢,除了三高等因素,吳醫生指出,部分較年輕的中風病例,並非由於傳統因素引起,需作詳細檢查找出病因,例如畸形血管瘤、主動脈撕裂、免疫系統疾病等等。

吳醫生分享,曾遇過一名20多歲的男生,踢波期間被球擊中頸部,導致大動脈撕裂,半邊身體無法動彈,送院後證實中風。經過治療後,患者恢復活動能力,無須靠他人攙扶行走,但由於手腳活動能力受一定影響,加上跑步不穩定,因此未能再踢波。

一招判斷中風先兆

吳醫生介紹,中風大多是突發性,不過在出現中風前,尤其是缺血性中風,約有15至20%患者曾出現小中風,而小中風的徵狀與中風相同,患者和旁人可透過「談笑用兵」口訣來判斷中風症狀。

談:病人忽然言語不清

笑:病人面部表情不協調,或嘴歪

用:半邊手腳出現麻痹、無力的情況,或走路時步履不穩

兵:當出現以上症狀,應儘早找「救兵」,報警求助

中風嚴重性

吳醫生提到,中風是導致成年人永久傷殘的主要原因之一,若一條主幹腦血管阻塞,每分鐘會約有200萬個腦細胞死亡,而中風造成的身體機能喪失,視乎大腦受損的位置。

他指出,如中風發生在左腦,會影響右邊身體的活動能力,反之亦然。另外,由於大部分人的語言區在左腦,如語言區受影響,有機會引致失語。如果小腦受損,會影響患者的平衡能力;若後腦視覺區受損,則會造成半盲、視野缺損的情況。

此外,一些病人長期臥床,無法自行活動,可能會產生併發症,例如肺炎、下肢静脈栓塞,導致肺血管栓塞,亦增加其他感染風險。他又補充,由於中風會對腦部功能造成障礙,認知功能有可能因而受損,因此中風病人出現認知障礙的情況很常見。

預防中風貼士

要預防中風,吳醫生建議大眾定期進行檢查,監察身體狀況;恆常做運動;飲食盡量保持清淡,多菜少肉,調味應「少油、少鹽、少糖」;吸煙人士應儘早戒煙。

他又提醒,冬季氣溫較低,運動量減少,食量亦可能增加,容易誘發中風等心血管疾病,三高人士、長者等應注意保暖,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。

養和醫院腦神經科名譽顧問醫生吳炳榮。(劉卓姿攝)
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。立即下載︰https://onelink.to/f92q4m

【ET Club會員積分獎賞計劃】用App換獎賞︰https://onelink.to/keyuqm

記者:沈佩珊